●火焔→火炎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火燄】
亦作“火炎”。亦作“火焰”。
1.物體燃燒時所發的熾熱的光華。
唐柳宗元《逐畢方文》:“各有攸宅兮,時闔而開;火炎為用兮,化食生財。”
《元史・順帝紀七》:“大名路有星如火,從東南流,芒尾如曳篲,墮地有聲,火燄蓬勃,久之乃息。”
瞿秋白《關於俄羅斯和蘇聯文學的片斷》:“火焰熠熠的飛涌,像火山似的。”
2.喻紅色的花苞。
唐白居易《題靈隱寺紅辛夷花》詩:“紫粉筆含尖火焰,紅燕脂染小蓮花。芳情香思知多少,惱得山僧悔出家。”
3.喻鮮紅的光彩。
唐鮑溶《和淮南李相公夷簡喜平淄青回軍之作》:“天際獸旗搖火燄,日前魚甲動金文。”
4.喻激情。
葉聖陶《倪煥之》十八:“難道戀愛的火焰在她心頭逐漸熄滅了麼?”
5.喻劇烈的鬥爭環境。
毛澤東《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》二:“我們的黨和軍隊是在群眾中生了根的,是在長期革命火焰中鍛煉出來的,是有戰鬥力的。”
【火焰】
見“火燄”。
【火炎】
見“火燄”。
《大日本国語辞典》では「火焰」と「火炎」が統合されている。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火燄】クワエン
1.ほのほ。火焰。
〔阮籍、樂論〕楚越之風好勇、故其俗輕死、鄭衞之風好淫、故其俗輕蕩、輕死、故有火燄赴水之歌、輕蕩、故有桑閒濮上之曲。
〔白居易、山石榴寄元九詩〕日射血珠將滴地、風飜火燄欲燒人。
〔元史、順帝紀七〕大名路有星如火、從東南流、芒尾如曳篲、墮地有聲、火燄蓬勃、久之乃息、化爲石、青黑色光瑩、形如狗頭。
2.山名。(以下略)
3.峯の名。(以下略)
【火焰】クワエン
火燄の1に同じ。
〔唐高僧傳〕如火焰發。
【火炎】クワエン
1.火がもえる。又、火のほのほ。
〔柳宗元、逐畢方文〕火炎爲用兮、化食生財。
2.演劇用冠物の一種。附邊に斜角をつけ、絨球を飾つたもの。
「火炎」の用例
《煉瓦屑ニテ製シタルコンクリートノ強力》(1887)「製造塲モ火炎ニ包マレテ」
《眞書太閤記》(1893)「火焰にはかに紅いろを增し」「火炎に驚き」
《寒山詩講義》(1899)「心の中の火炎」
《一休禅師頓智笑談》(1914)「不動の火炎」
複合語
《列強戦時財政経済政策》(1918)「火焰放射器」
《チェッコ・スロヴァキア共和国の刑法典草案及同理由書》(1927)「火炎放射器」
《川柳江戸名物》(1926)「火熖玉」
《川柳江戸名物》(1926)「火炎玉」
●気焔→気炎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氣燄】
亦作“氣焰”。
1.原指開始燃燒、尚未成勢的火焰。常以比喻人或其他事物的威勢、聲勢。
《左傳・莊公十四年》:“人之所忌,其氣燄以取之。”
《新唐書・丘和傳贊》:“帝王之將興,其威靈氣燄有以動物悟人者。”
宋文瑩《玉壺清話》卷一:“呂公神彩氣燄略無少虧。”
清袁枚《隨園詩話》卷八:“許爁者名坤,杭州人,在京師頗有氣燄。”
梁啟超《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》第三章:“當時宗教之氣燄極盛,生計制度一切皆受其影響。”
2.指詩文的氣勢和力量。
宋朱熹《五朝名臣言行錄》卷四:“〔寇準〕好為詩,警策清悟,有劉夢得、元微之風格,其氣燄奇拔,則又過之。”
《朱子語類》卷一○六:“董仲舒、匡衡、劉向諸人文字皆善弱無氣燄。”
【氣焰】
見“氣燄”。
【氣炎】
同“氣燄”。
《漢書・藝文志》:“人之所忌,其氣炎以取之,訞由人興也。”
顏師古注:“炎謂火之光始燄燄也,言人之所忌,其氣燄引致於災也。炎,讀與‘燄’同。”
參見“氣燄”。
《大日本国語辞典》では「氣焰」のみ。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氣燄】キエン
火の燃え上るさま、氣炎。氣焰。
1.心が堅正でない喩。
〔左氏、莊、十四〕人之所忌、其氣燄以取之、妖由人興也。
〔注〕尚書洛誥、無若火始燄燄、未盛而進退之時也、以喩人心不堅正。
2.勢の盛な喩。意氣の盛なこと。又、意氣。氣勢。
〔唐書、劉弘基等傳贊〕其威靈氣燄、有以動物悟人者。
〔土屋鳳洲、西鄕南洲傳〕私學生徒、氣焰漸熾。
「気炎」の用例
《上野合戦》(1894)「気炎を吐く」
《比律賓群島》(1896)「氣炎勢力」
《火及火災》(1913)「陽炎氣炎の如き」「虹の如き気焰」
《紅葉より小波へ》(1920)「気炎を吐いて居た」
●光焔→光炎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光爓】
光焰。
漢班固《西都賦》:“發五色之渥彩,光爓朗以景彰。”
清黃景仁《題汪松溪遺集》詩:“文人傳否生未必,要在光爓能常存。”
【光燄】
見“光焰”。
【光焰】
亦作“光燄”。
1.火焰;火光。
《朱子語類》卷五:“譬如這火,是因得脂膏,便有許多光燄。”
清蔣一葵《長安客話・玉脂燈臺》:“琉球進玉脂鐙臺,油一兩,可照十夜,光燄鑒人毛髮,風雨塵埃皆不能侵。”
茅盾《子夜》十五:“板桌上的洋油燈只有黃豆大小的一粒光焰。”
2.光輝;光芒。
宋梅堯臣《喜謝師厚及第》詩:“南方朱鳥目,光焰令人驚。”
明劉若愚《酌中志・內臣佩服紀略》:“惟逆賢之服,奢僭更甚,及籍沒皆賞給鍾鼓司,凡承應則穿之,光焰耀目。”
瞿秋白《關於高爾基的書》:“新的文學--普洛文學也在高爾基的周圍放着萬丈的光焰了。”
3.比喻權勢熾盛。
明沈德符《野獲編・嗤鄙・臠婿》:“趙幼女甫笄,才而豔……適會元蔡茂春室人亦亡,慕趙光燄,託媒為道地,趙喜甚,蔡遂委禽為贅婿。”
4.佛像後飾有火焰圖案的襯障。
《南史・夷貊傳上・扶南國》:“董宗之採珠沒水底,得佛光燄,交州送臺,以施於像,又合焉。”
【光炎】
火光;光芒。
《韓詩外傳》卷一:“日月不高,則所照不遠;水火不積,則光炎不博。”
《後漢書・任光傳》:“使騎各持炬火,彌滿澤中,光炎燭天地。”
《大日本国語辞典》では「光燄」のみ。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光爓】クワウエン
ひかりとほのほ。燃え光るほのほ。光炎に同じ。
〔班固、西都賦〕發五色之渥彩、光爓朗以景彰。
【光燄】クワウエン
ひかりとほのほ。燃え光るほのほ。光炎・光焰に同じ。
〔朱子語類、性理〕理與氣合、便能知覺、譬如這燭光、是因得這脂膏、便有許多光燄。
【光焰】クワウエン
1.ひかりとほのほ。燃え光るほのほ。光炎に同じ。
〔陸游、詩〕蒙恩置三館、寒灰忽光焰。
2.[佛]佛像の背光。
〔南史、扶南國傳〕沒水底、得佛光焰。
【光炎】クワウエン
ひかりとほのほ。燃え光るほのほ。光焰。光燄。光爓。
〔韓詩外傳、一〕水火不積、則光炎不博。
〔後漢書、任光傳〕使騎各持炬火、彌滿澤中、光炎燭天地。
〔張衡、西京賦〕光炎燭天庭、囂聲震海浦。
「光炎」の用例
《俳諧史傳》(1894)「爆發して千万丈の光炎を吐き」
《各種ノ驗糖器》(1898)「明赫ノ光炎ニ向クルトキ」
《伊豆大島三原山噴火概報》(1915)「夜間ハ其ノ光炎天二映ジ」
《浄土教の起原及発達》(1930)「光焰」「光炎」
●余焔→余炎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餘炎】
1.殘暑。
南朝梁簡文帝《答定襄侯餉臥簟書》:“三伏餘炎,九折成用,便可旅食南館,高臥北窗。”
2.指餘下的氣焰。
魯迅《准風月談・二丑藝術》:“他明知道自己所靠的是冰山,一定不能長久,他將來還要到別家幫閑,所以當受着豢養,分着餘炎的時候,也得裝着和這貴公子並非一夥。”
《大日本国語辞典》では「餘炎」のみ。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餘炎】
もえ殘りのほのほ。又、殘つてゐるあつさ。残暑。
〔梁𥳑文帝、答定襄侯餉臥簟書〕三伏餘炎、九折成用、便可旅食南館、高臥北窗。
0 件のコメント:
コメントを投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