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/04/07

同音書換9

穎才→英才、才穎→才英、穎秀→英秀、秀穎→秀英


●穎才→英才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睿才】
 聰慧超群的才能。
  唐《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》:“已知聖澤深無限,更喜年芳入睿才
【叡才】
 聰慧超人的才能。
  《三國志・魏志・管輅傳》“舉坐驚喜”裴松之注引《管輅別傳》:“持卿叡才,游於雲漢之間,不憂不富貴也。
【英才】
 1.傑出的才智。
  漢孔融《薦禰衡疏》:“淑質貞亮,英才卓礫。
 2.指才智傑出的人。
  《孟子・盡心上》:“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樂也。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穎才】エイサイ
 すぐれたはたらき。又、其の人。
【睿才】エイサイ
 すぐれた才。叡才。
  〔李憕、奉和聖製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詩〕已知聖澤深無限、更喜年芳入睿才
【叡才】エイサイ
 すぐれてさとい才能。
  〔魏志、管輅傳、注〕輅別傳曰、持卿叡才、遊雲漢之閒。
【英才】エイサイ
 すぐれたはたらき。又、すぐれた才能のある人。秀才。
  〔孟子、盡心上〕孟子曰、君子有三樂、云云、得天下英才而敎育之、三樂也。
  〔後漢書、袁紹傳〕故九江大守邊讓、英才儁逸、以直言正色論、不阿諂。
  〔沈佺期、和韋舍人早朝詩〕一經傳舊德、五字耀英才

「英才」の用例
西洋事情初編卷一》(1885)「英才ヲ以テ日新ノ世ニ生レ
日本建築術研究の必要及ひ其研究の方針に就て》(1894)「天禀の英才を以て一世に傑出せん
成功要録》(1899)「勉强は英才の母なり
最近敎育學》(1921)「英才敎育
《広益熟字典》(1874)、《広益熟字典》(1874)、《校正増補漢語字類》(1876)、《必携熟字集》(1879)、《言海》(1889-1891)、《大辞典》(1912)、《大日本国語辞典》(1915-1919)には「英才」しかない。《帝国大辞典》(1896)では「頴才」と「英才」が統合されている。《大辞典》(1934-1936)には「英才・穎才 衆にすぐれたる才能。」「叡才 才能の優秀なること。」とある。


●才穎→才英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才穎】
 才能出眾。
  《晉書・潘岳傳》:“岳少以才穎見稱,鄉邑號為奇童,謂終賈之儔也。
  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・通變》:“才穎之士,刻意學文,多略漢篇,師範宋集,雖古今備閱,然近附而遠疏矣。
  清侯方域《南省試策二》:“夫士,苟得其才穎者,亦可矣。
【才英】
 指才華傑出的文人。
  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・指瑕》:“宋來才英,未之或改,舊染成俗,非一朝也。
  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・時序》:“今聖歷方興,文思光被,海岳降神,才英秀發。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才穎】サイエイ
 才智が非常にすぐれてゐること。才捷。
  〔晉書、潘岳傳〕岳少以才穎見稱。



●穎秀→英秀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穎秀】
 聰明秀異。
  《晉書・謝尚傳》:“〔謝尚〕開率穎秀,辨悟絕倫,脫略細行,不為流俗之事。
  明顧起綸《國雅品・士品四》:“伯兄自少穎秀博覽,過目不忘。
  清李斗《揚州畫舫錄・虹橋錄上》:“〔曹文埴〕族子雲衢,官員外,天資穎秀,豪氣慨爽。
【英秀】
 1.優美;高尚。
  《三國志・吳志・張溫傳》:“溫雖智非從橫,武非虓虎,然其弘雅之素,英秀之德……卓躒冠群。
 2.才能卓越的人。
  晉葛洪《抱樸子・博喻》:“英秀而杖常民者,吾知其不能敘彝倫而臻升平矣。
  唐劉知幾《史通・雜說上》:“孟堅又云:‘劉向、揚雄博極群書,皆服其善敘事。’豈時無英秀,易為雄霸者乎?不然,何虛譽之甚也!
  金党懷英《君錫生子四月八日》詩:“薊山東盤出英秀,政與德門宜子孫。
 3.俊美。
  宋王讜《唐語林・補遺一》:“花奴但英秀過人,悉無此狀,故無猜也。
  宋胡仔《苕溪漁隱叢話後集・張復之》:“《本朝名臣傳》云:‘錢若水額有異骨,山庭月角,姿儀英秀。’
  冰心《斯人獨憔悴》:“頭等車上,憑窗立着一個少年……眉目很英秀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穎秀】エイシウ
 さとくひいでてゐること。
  〔陸雲、吳故丞相陸公誄〕頴秀若華、景逸扶桑。
  〔晉書、謝尚傳〕開率穎秀、辨悟絕倫。
【英秀】
 すぐれてひいでる。俊秀。挺秀。英俊。
  〔吳志、張溫傳〕其弘雅之素、英秀之德、文章之采、論議之辨、卓躒冠羣、煒曄曜世。

「英秀」の用例
國譯一切經》(1938)「皆是れ諸方の英秀、一時の傑なり


●秀穎→秀英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秀穎】
 1.優異聰穎。
  宋王安石《謝手詔索文字表》:“臣生非秀穎,眾謂迂愚,徒以弱齡粗知強學。
  明李贄《答劉晉川書》:“令郎外似痴而胸中實秀穎,包含大志,特一向未遇明師友耳。
  鄭觀應《盛世危言・技藝》:“庸奴自安愚拙,無一聰明秀穎之士肯降心而相從者。
 2.指優異聰穎之士。
  《三國志・吳志・陸遜傳》:“故大司農樓玄、散騎中常侍王蕃、少府李勗,皆當世秀穎,一時顯器。
【秀英】
 秀美英俊。
  徐遲《三峽記》:“秀英無比,好像飛天捧着潔白的花朵在降向人間。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秀穎】シウエイ
 1.禾穂の秀でたのをいふ。轉じて、才が衆人にひいでぬきんでること。
  〔吳志、陸抗傳〕皆當世秀穎
  〔陳書、徐陵傳〕(至德元年)詔曰、弱齡學尚、登朝秀穎
 2.宋、滕茂實の字。
【秀英】シウエイ
 ひいですぐれること。
  〔王炎、賦〕拔類萃兮。

《大日本国語辞典》(1915-1919)には「秀英」しかない。


●叡智→英知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睿知】
 見“睿智”。
【睿智】
 亦作“睿知”。聰慧;明智。
  唐韓愈《賀徐州張僕射白兔書》:“事之纖悉,不可圖驗。非睿智博通,孰克究明?
  宋秦觀《代賀太皇太后受冊表》:“恭以太皇太后陛下鍾睿知之資,御休明之運。
  明陳汝元《金蓮記・偕計》:“學富五車,才高八斗;睿智聿超鼠獄,玄明克駕雞碑。
  清王士禛《池北偶談・談故一・土魯番表文》:“皇上睿知天錫,如日升之無不照。
  郭沫若《天地玄黃・歷史的大轉變》:“而在這裏當然也要靠人類的睿智繼續作正確的領導。
【叡知】
 智慧高明。
  《易・繫辭上》:“其孰能與此哉?古之聰明叡知,神武而不殺者夫。
  《呂氏春秋・審時》:“耳目聰明,心意叡知
   高誘注:“叡,明也。
  《宋書・樂志二》:“聰明叡智,聖敬神武。
【叡智】
 見“叡知”。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睿知】エイチ
 睿智に同じ。
  〔中庸〕聰明睿知、足以有臨也。
  〔漢書、景十三王、河閒獻王德傳〕諡法曰、聰明睿知曰獻。
【睿智】エイチ
 すぐれてさとい智慧。叡智。
  〔韓詩外傳、三〕聰明睿智者、守之以愚。
  〔韓非子、解老〕聰明睿智天也、動靜思慮、人也。
【叡知】エイチ
 すぐれてさといちゑ。又、其の人。叡智。
  〔易・繫辭上〕古之聰明叡知、神武而不殺者夫。
  〔戰國、趙策〕臣聞此、中國者、聰明叡知之所居也。
  〔莊子、天地〕齧缺之爲人也、聰明叡知
【叡智】エイチ
 1.すぐれてさといちゑ。叡知。
  〔說苑、敬愼〕聰明叡智、而守以愚者益。
  〔呂覽、審時〕耳目聰明、心意叡智
  〔宋書・樂志〕聰明叡智、聖敬神武。
 2.理性。
【英知】エイチ
 すぐれて智慧あるをいふ。英智。
【英智】エイチ
 すぐれて智慧あるをいふ。英知。

「英智」の用例
経世偉勲》(1886)「頓才英智あり
漢籍國字解全書》(1909)「聰明英智の君臣
《広益熟字典》(1874)、《必携熟字集》(1879)、《帝国大辞典》(1896)、《日本新辞林》(1897)には「英智」しかない。

同音書換10

火焔→火炎、気焔→気炎、光焔→光炎、余焔→余炎



●火焔→火炎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火燄】
 亦作“火炎”。亦作“火焰”。
 1.物體燃燒時所發的熾熱的光華。
  唐柳宗元《逐畢方文》:“各有攸宅兮,時闔而開;火炎為用兮,化食生財。
  《元史・順帝紀七》:“大名路有星如火,從東南流,芒尾如曳篲,墮地有聲,火燄蓬勃,久之乃息。
  瞿秋白《關於俄羅斯和蘇聯文學的片斷》:“火焰熠熠的飛涌,像火山似的。
 2.喻紅色的花苞。
  唐白居易《題靈隱寺紅辛夷花》詩:“紫粉筆含尖火焰,紅燕脂染小蓮花。芳情香思知多少,惱得山僧悔出家。
 3.喻鮮紅的光彩。
  唐鮑溶《和淮南李相公夷簡喜平淄青回軍之作》:“天際獸旗搖火燄,日前魚甲動金文。
 4.喻激情。
  葉聖陶《倪煥之》十八:“難道戀愛的火焰在她心頭逐漸熄滅了麼?
 5.喻劇烈的鬥爭環境。
  毛澤東《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》二:“我們的黨和軍隊是在群眾中生了根的,是在長期革命火焰中鍛煉出來的,是有戰鬥力的。
【火焰】
 見“火燄”。
【火炎】
 見“火燄”。

大日本国語辞典》では「火焰」と「火炎」が統合されている。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火燄】クワエン
 1.ほのほ。火焰。
  〔阮籍、樂論〕楚越之風好勇、故其俗輕死、鄭衞之風好淫、故其俗輕蕩、輕死、故有火燄赴水之歌、輕蕩、故有桑閒濮上之曲。
  〔白居易、山石榴寄元九詩〕日射血珠將滴地、風飜火燄欲燒人。
  〔元史、順帝紀七〕大名路有星如火、從東南流、芒尾如曳篲、墮地有聲、火燄蓬勃、久之乃息、化爲石、青黑色光瑩、形如狗頭。
 2.山名。(以下略)
 3.峯の名。(以下略)
【火焰】クワエン
 火燄の1に同じ。
  〔唐高僧傳〕火焰發。
【火炎】クワエン
 1.火がもえる。又、火のほのほ。
  〔柳宗元、逐畢方文〕火炎爲用兮、化食生財。
 2.演劇用冠物の一種。附邊に斜角をつけ、絨球を飾つたもの。

「火炎」の用例
煉瓦屑ニテ製シタルコンクリートノ強力》(1887)「製造塲モ火炎ニ包マレテ
眞書太閤記》(1893)「火焰にはかに紅いろを增し」「火炎に驚き
寒山詩講義》(1899)「心の中の火炎
一休禅師頓智笑談》(1914)「不動の火炎
複合語
列強戦時財政経済政策》(1918)「火焰放射器
チェッコ・スロヴァキア共和国の刑法典草案及同理由書》(1927)「火炎放射器
川柳江戸名物》(1926)「火熖
川柳江戸名物》(1926)「火炎


●気焔→気炎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氣燄】
 亦作“氣焰”。
 1.原指開始燃燒、尚未成勢的火焰。常以比喻人或其他事物的威勢、聲勢。
  《左傳・莊公十四年》:“人之所忌,其氣燄以取之。
  《新唐書・丘和傳贊》:“帝王之將興,其威靈氣燄有以動物悟人者。
  宋文瑩《玉壺清話》卷一:“呂公神彩氣燄略無少虧。
  清袁枚《隨園詩話》卷八:“許爁者名坤,杭州人,在京師頗有氣燄
  梁啟超《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》第三章:“當時宗教之氣燄極盛,生計制度一切皆受其影響。
 2.指詩文的氣勢和力量。
  宋朱熹《五朝名臣言行錄》卷四:“〔寇準〕好為詩,警策清悟,有劉夢得、元微之風格,其氣燄奇拔,則又過之。
  《朱子語類》卷一○六:“董仲舒、匡衡、劉向諸人文字皆善弱無氣燄
【氣焰】
 見“氣燄”。
【氣炎】
 同“氣燄”。
  《漢書・藝文志》:“人之所忌,其氣炎以取之,訞由人興也。
   顏師古注:“炎謂火之光始燄燄也,言人之所忌,其氣燄引致於災也。炎,讀與‘燄’同。
 參見“氣燄”。

大日本国語辞典》では「氣焰」のみ。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氣燄】キエン
 火の燃え上るさま、氣炎。氣焰。
 1.心が堅正でない喩。
  〔左氏、莊、十四〕人之所忌、其氣燄以取之、妖由人興也。
   〔注〕尚書洛誥、無若火始燄燄、未盛而進退之時也、以喩人心不堅正。
 2.勢の盛な喩。意氣の盛なこと。又、意氣。氣勢。
  〔唐書、劉弘基等傳贊〕其威靈氣燄、有以動物悟人者。
  〔土屋鳳洲、西鄕南洲傳〕私學生徒、氣焰漸熾。

「気炎」の用例
上野合戦》(1894)「気炎を吐く
比律賓群島》(1896)「氣炎勢力
火及火災》(1913)「陽炎氣炎の如き」「虹の如き気焰
紅葉より小波へ》(1920)「気炎を吐いて居た


●光焔→光炎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光爓】
 光焰。
  漢班固《西都賦》:“發五色之渥彩,光爓朗以景彰。
  清黃景仁《題汪松溪遺集》詩:“文人傳否生未必,要在光爓能常存。
【光燄】
 見“光焰”。
【光焰】
 亦作“光燄”。
 1.火焰;火光。
  《朱子語類》卷五:“譬如這火,是因得脂膏,便有許多光燄
  清蔣一葵《長安客話・玉脂燈臺》:“琉球進玉脂鐙臺,油一兩,可照十夜,光燄鑒人毛髮,風雨塵埃皆不能侵。
  茅盾《子夜》十五:“板桌上的洋油燈只有黃豆大小的一粒光焰
 2.光輝;光芒。
  宋梅堯臣《喜謝師厚及第》詩:“南方朱鳥目,光焰令人驚。
  明劉若愚《酌中志・內臣佩服紀略》:“惟逆賢之服,奢僭更甚,及籍沒皆賞給鍾鼓司,凡承應則穿之,光焰耀目。
  瞿秋白《關於高爾基的書》:“新的文學--普洛文學也在高爾基的周圍放着萬丈的光焰了。
 3.比喻權勢熾盛。
  明沈德符《野獲編・嗤鄙・臠婿》:“趙幼女甫笄,才而豔……適會元蔡茂春室人亦亡,慕趙光燄,託媒為道地,趙喜甚,蔡遂委禽為贅婿。
 4.佛像後飾有火焰圖案的襯障。
  《南史・夷貊傳上・扶南國》:“董宗之採珠沒水底,得佛光燄,交州送臺,以施於像,又合焉。
【光炎】
 火光;光芒。
  《韓詩外傳》卷一:“日月不高,則所照不遠;水火不積,則光炎不博。
  《後漢書・任光傳》:“使騎各持炬火,彌滿澤中,光炎燭天地。

大日本国語辞典》では「光燄」のみ。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光爓】クワウエン
 ひかりとほのほ。燃え光るほのほ。光炎に同じ。
  〔班固、西都賦〕發五色之渥彩、光爓朗以景彰。
【光燄】クワウエン
 ひかりとほのほ。燃え光るほのほ。光炎・光焰に同じ。
  〔朱子語類、性理〕理與氣合、便能知覺、譬如這燭光、是因得這脂膏、便有許多光燄
【光焰】クワウエン
 1.ひかりとほのほ。燃え光るほのほ。光炎に同じ。
  〔陸游、詩〕蒙恩置三館、寒灰忽光焰
 2.[佛]佛像の背光。
  〔南史、扶南國傳〕沒水底、得佛光焰
【光炎】クワウエン
 ひかりとほのほ。燃え光るほのほ。光焰。光燄。光爓。
  〔韓詩外傳、一〕水火不積、則光炎不博。
  〔後漢書、任光傳〕使騎各持炬火、彌滿澤中、光炎燭天地。
  〔張衡、西京賦〕光炎燭天庭、囂聲震海浦。

「光炎」の用例
俳諧史傳》(1894)「爆發して千万丈の光炎を吐き
各種ノ驗糖器》(1898)「明赫ノ光炎ニ向クルトキ
伊豆大島三原山噴火概報》(1915)「夜間ハ其ノ光炎天二映ジ
浄土教の起原及発達》(1930)「光焰」「光炎


●余焔→余炎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餘炎】
 1.殘暑。
  南朝梁簡文帝《答定襄侯餉臥簟書》:“三伏餘炎,九折成用,便可旅食南館,高臥北窗。
 2.指餘下的氣焰。
  魯迅《准風月談・二丑藝術》:“他明知道自己所靠的是冰山,一定不能長久,他將來還要到別家幫閑,所以當受着豢養,分着餘炎的時候,也得裝着和這貴公子並非一夥。

大日本国語辞典》では「餘炎」のみ。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餘炎】
 もえ殘りのほのほ。又、殘つてゐるあつさ。残暑。
  〔梁𥳑文帝、答定襄侯餉臥簟書〕三伏餘炎、九折成用、便可旅食南館、高臥北窗。

2015/04/06

同音書換8

安佚→安逸、驕佚→驕逸、散佚→散逸、放佚→放逸


●安佚→安逸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安佚】
 安樂舒適。
  《孟子・盡心下》:“孟子曰:‘口之於味也,目之於色也,耳之於聲也,鼻之於臭也。四肢之於安佚也,性也,有命焉,君子不謂性也。’
  《漢書・司馬相如傳下》:“終則遺顯號於後世,傳土地於子孫,事行甚忠敬,居位甚安佚,名聲施於無窮,功烈著而不滅。
   顏師古注:“佚,樂也。
  唐韓愈《上張僕射第二書》:“馬之與人,情性殊異。至于筋骸之相束,血氣之相持,安佚則適,勞頓則疲者,同也。
  清劉獻廷《廣陽雜記》卷一:“四體之即安佚,人之情也。
【安逸】
 1.安閑舒適。
  《莊子・至樂》:“所苦者,身不得安逸,口不得厚味,形不得美服,目不得好色,耳不得音聲。
  晉袁宏《後漢紀・明帝紀》:“君靜於上,臣順於下,大化潛通,天下交泰,群臣安逸,自求多福。
  明羅貫中《風雲會》第三摺:“今夜天氣甚寒,不求安逸,冒雪而來,卻是為何?
  杜鵬程《保衛延安》第一章:“當官的騎在馬上,一搖一晃地舞動馬鞭子,好安逸呀,簡直像游山玩水哩!
 2.安穩,太平無事。
  《宋書・索虜傳》:“今者域內安逸,百姓富昌,軍國異容,宜定制度,為萬世之法。
  《紅樓夢》第九八回:“寶玉和你們姑娘生來第一件大事,況且費了多少周折,如今才得安逸,必要大家熱鬧幾天,親戚都要請的。
  劉白羽《崑侖山上的太陽》:“蘭州的黃河未免太安逸平靜了。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安佚】アンイツ
 安んじたのしむ。身體を勞せずして遊び居ること。安逸。安肆。
  〔孟子、盡心下〕四肢之於安佚也、性也。’
  〔漢書、司馬相如傳〕事行甚忠敬、居位甚安佚
   〔注〕師古曰、佚、樂也、讀與逸同。
【安逸】アンイツ
 安んじたのしむ。安佚に同じ。
  〔莊子、至樂〕身不得安逸
  〔後漢書、輿服志〕民物安逸、若道自然。
  〔潘岳、射雉賦〕何斯藝之安逸

「安逸」の用例
民間経済録》(1880)「心身ヲ安逸ニシテ
亜比斯尼亜国王子刺西拉斯経歴史》(1890)「王子却テ安逸ヲ憂フ
飛翔せる鳥の足の位置》(1896)「自然の安逸にあらず
《広益熟字典》(1874)、《必携熟字集》(1879)、《ことばの泉:日本大辞典》(1898)には「安逸」しかない。
《大増補漢語解大全》(1874)には「安逸 ラクスル」「安佚 ラクスル」とある。《大辞典》(1912)、《言泉》(1922)では「安逸」「安佚」が統合されている。《大辞典》(1934-1936)には「安佚 安逸にも作る。」とある。


●驕佚→驕逸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驕佚】
 見“驕逸”。
【驕逸】
 亦作“驕佚”。
 1.驕縱放肆。
  《國語・周語中》:“蠻夷戎狄之驕逸不虔,於是乎致武。
  晉袁宏《後漢紀・章帝紀上》:“延(阜陵王劉延)奢泰驕佚,待下嚴刻。
  明劉基《悲杭城》詩:“割膻進酒皆俊郎,呵叱閑人氣驕逸
  清朱彝尊《瓦井》詩:“當時崇國師,此輩盡驕佚
 2.驕奢安逸。
  《左傳・成公六年》:“國饒則民驕佚
  《漢書・高惠高后文功臣表》:“子孫驕逸,忘其先祖之艱難。
  唐康駢《劇談錄・洛中豪士》:“每見其飲食,窮極水陸滋味。常饌必以炭炊,往往不愜其意。此乃驕逸成性。
  清梅曾亮《黃個園傳》:“六十年豐豫之後,商人皆席富厚,樂驕逸,恢調舞歌。
  《東周列國志》第五回:“教子須知有義方,養成驕佚必生殃。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驕佚】ケウイツ
 おごつてあそびおこたる。きままにあそびたのしむ。
  〔左氏、成、六〕夫山澤林盬、國之寶也、國饒則民驕佚、近寶、公室乃貧、不可謂樂。
   〔注〕財易致則民驕侈。
【驕逸】ケウイツ
 おごつておこたる。驕佚に同じ。
  〔國語、周語中〕蠻夷戎狄之驕逸不虔。
  〔書・高惠皇后文后功臣表〕子孫驕逸、忘其先祖之艱難。
  〔魏志、武文世王公、中山恭王袞傳〕驕逸之失諸賢。

「驕逸」の用例
大日本地震史料》(1904)「日頃遊惰驕逸の輩
《漢語字類》(1869、増補1876)、《大増補漢語解大全》(1874)、《必携熟字集》(1879)、《大辞典》(1912)、《言泉》(1922)には「驕逸」しかない。《大辞典》(1934-1936)には「驕佚 おごりてあそびにふけること。」「驕逸 おごりたかぶって安逸を貪ること。」とある。


●散佚→散逸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散佚】
 散失。
  唐劉知幾《史通・古今正史》:“會董卓作亂,大駕西遷,史臣廢棄,舊文散佚
  明劉若愚《酌中志・見聞瑣事雜記》:“所蓄書籍法帖盡散佚一空。
  阿英《關於瞿秋白的文學遺著》:“關於秋白的遺著,散佚的實在太多。
【散軼】
 1.散失。
  宋王應麟《困學紀聞・評文》:“韓文公有答,今亦不傳,則遺文散軼多矣。
  明徐一夔《<郁離子>序》:“其子仲璟,懼其散軼,以一夔於公有相從之好,俾為之序。
  清張泰來《<江西詩社宗派圖錄>序》:“余以老耄失學,藏書散軼,抱甕之暇,無以自娛。
 2.指散失之物。
  清戴名世《<杜溪稿>序》:“余將歸隱故山……尚欲羅網散軼,一酬曩昔之志。
【散逸】
§I
 1.流散。
  漢蔡邕《玄文先生李休碑》:“自戰國及漢,名臣繼踵,支胄散逸
  《文選・潘岳<西征賦>》:“街里蕭條,邑居散逸
   呂延濟注:“散逸,無人也。
  《北史・儒林傳下・樂遜》:“尋而山東寇亂,學者散逸
 2.散失。
  《南史・徐勉傳》:“及文憲薨,遺文散逸
  宋曾鞏《請改官制前預令諸司次比整齊架閣版籍等事札子》:“其於督察漏略,檢防散逸彌綸之體,不可不早有飭戒。
  鄭振鐸《海燕・蝴蝶的文學三》:“這些劇本現在都已散逸,所可見到的只有《今古奇觀》第二十回《莊子休鼓盆成大道》一篇東西。
§II
 1.閑散隱逸。
  《梁書・忠壯世子方等傳》:“少聰敏,有俊才,善騎射,尤長巧思。性愛林泉,特好散逸
  元辛文房《唐才子傳・李建勛》:“年已八十,志尚散逸,多從僊侶參究玄門。
  清吳敏樹《寬樂廬記》:“然彼時以為建林雖性通少滯,亦會其身之所遇,便自散逸而然耳。
 2.猶飄逸。
  唐王貞白《洗竹》詩:“錦籜裁冠添散逸,玉芽修饌稱清虛。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散佚】サンイツ
 散軼に同じ。
【散軼】サンイツ
 ちらばる。なくなる。散逸する。
  〔困學紀聞、評文〕食蝦蟇詩、韓文公有答、今亦不傳、則遺文散軼多矣。
【散逸】サンイツ
 1.ちりうせる。散失。散亡。散軼。散佚。
  〔蔡邕、李子材碑〕名臣繼踵、支胄散逸
  〔顏子家訓、雜藝〕梁氏祕閣散逸以來、吾見二王眞草多矣。
  〔潘岳、西征賦〕街里蕭條、邑居散逸
   〔注〕濟曰、散逸、無人也。
  〔北史、儒林下、樂遜傳〕山東寇亂、學者散逸
 2.仕事が無い。ひま。閑散で隱逸。
  〔南史、梁元帝諸子、忠烈世子方等傳〕性愛林泉、特好散逸
  〔王貞白、洗竹詩〕錦籜裁冠添散逸、玉芽脩饌稱清虛。

「散逸」の用例
通俗国権論》(1878)「散逸したるもの
温氣暖室法》(1887)「熱ノ散逸ヲ防グ
児童矯弊論》(1900)「思想散逸
《漢語字類》(1869、増補1876)、《広益熟字典》(1874)、《大増補漢語解大全》(1874)、《必携熟字集》(1879)、《ことばの泉:日本大辞典》(1898)には「散逸」しかない。《言海》(1889-1891)、《帝国大辞典》(1896)、《日本新辞林》(1897)、《大辞典》(1912)、《大日本国語辞典》(1915-1919)、《言泉》(1922)、《大辞典》(1934-1936)では「散逸」「散佚」が統合されている。


●放佚→放逸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放佚】
 1.散失。
  《禮記・月令》:“〔仲冬之月〕農有不收藏積聚者,馬牛畜獸有放佚者,取之不詰。
  清曾國藩《<朱慎甫遺書>序》:“君之於學,其可謂篤志而不牽於眾好者矣。惜其多有放佚,如《大易粹言》、《春秋本義》、《三傳備說》諸篇,今都不可見。
 2.放縱不受約束。
  漢桓寬《鹽鐵論・刑德》:“網疏則獸失,法疏則罪漏。罪漏則民放佚而輕犯禁。
  唐白居易《讀張籍<古樂府>》詩:“讀君學仙詩,可諷放佚君。
  清方苞《書孝婦魏氏詩後》:“近世士大夫百行不怍,而獨以出妻為醜,閭閻化之,由是婦行放佚而無所忌。
  吳組緗《菉竹山房》:“這幕才子佳人的喜劇鬧了出來,人人誇說的繡蝴蝶的小姐一時連丫頭也要加以鄙夷。放佚風流的叔祖雖從中盡力撮合周旋,但當時究未成功。
【放軼】
 1.缺遺;散失。
  宋陸游《吏部郎中蘇君墓志銘》:“其於官名、地里、軍制、民賦,雖甚細微,皆能講畫窮盡,無所放軼
  明胡應麟《少室山房筆叢・史書佔畢一》:“史百代者,蒐羅放軼難矣,而其實易也。
 2.放蕩不羈。
  明陳子龍《<七錄齋集>序》:“故文士則騁其放軼,薦紳則樂其便近。
【放逸】
 1.放縱逸樂。
  《逸周書・時訓》:“蜩不鳴,貴臣放逸
   朱右曾校釋:“放逸,放縱晏佚。
  清王錫振《<嬃砧課誦圖>序》:“日惴惴於悲思憂戚之中,不敢稍自放逸
 2.豪放不羈。
  《南史・張充傳》:“言論放逸,一坐盡傾。
  元辛文房《唐才子傳・于鵠》:“有詩甚工,長短間作,時出度外,縱橫放逸,而不陷于疏遠,且多警策。
  清嚴有禧《漱華隨筆・文三橋》:“意氣放逸,旁若無人。
 3.離散;失散。
  《漢書・外戚傳上・孝武李夫人》:“忽遷化而不反兮,魂放逸以飛揚。
  北齊劉晝《新論・防欲》:“人有牛馬放逸不歸,必知收之。
  宋曾鞏《<陳書目錄>序》:“世統數更,史事放逸
  明李東陽《<嘉興府志>序》:“東漢以降,記載日益繁,而放逸磨滅,不可勝計。
 4.佛教謂不守佛門規矩。
  唐白居易《東都聖善寺缽塔院主智如和茶毗幢記》:“大師自出家至即世……施法行化者五十五載,而身相長大,面相端嚴,心不放逸,口無戲論。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放佚】ハウイツ
 1.ほしいままにはなつ。
  〔禮、月令〕(仲冬之月)馬牛畜獸、有放佚者、取之不詰。
 2.ほしいままなこと。きままなこと。放恣。放逸に同じ。
  〔新語、懷慮〕身死於凡人之手、爲天下所笑者、乃由辭語不一、而情欲放佚故也。
  〔正法念經〕放佚過、一切過中最爲勝上。
【放逸】ハウイツ
 1.ほしいまま。わがまま。きまま。自墮落。放肆。放恣。放縱。
  〔逸周書、時訓解〕又五日半夏生、云云、蜩不鳴、貴臣放逸
  〔列子、楊朱〕意之所欲爲者、放逸而不得行、謂之閼往。
  〔漢書、外戚上、孝武李夫人傳〕放逸以飛揚。
  〔後漢書、仲長統傳〕放逸、而赴束縛、夫誰肯爲之者邪。
 2.[佛]規矩を守らないこと。大煩惱地法の一として、二十隨煩惱の一に數へる。
  〔大乘義章、二〕離善方便、名放逸

《易林本節用集》(1597)、《書言字考節用集》(1717)、《大全早字引節用集 : 増補再刻》(1870)、《大全早引節用集 : 開化新増》(1880)、《ことばの泉:日本大辞典》(1898)には「放逸」しかない。《必携熟字集》(1879)には「放佚 キママ」「放逸 ワガママ」とある。《大辞典》(1912)では「放逸」の後に「放佚 前ト同ジ語。」「放軼 前ト同ジ語。」とある。《大日本国語辞典》(1915-1919)、《大辞典》(1934-1936)では「放逸」「放佚」が統合されている。

同音書換7

佚書→逸書、佚文→逸文、佚遊→逸遊、佚楽→逸楽


●佚書→逸書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佚書】
 1.特指古文《尚書》。因西漢時出自孔子舊宅壁中,未立博土傳授,故稱。
 2.泛指散失的書籍。
  胡適《<國學季刊>發刊宣言》:“翻刻古書孤本之外,還有輯佚書一項。
【逸書】
 1.特指古文《尚書》。因西漢時出自孔子舊宅壁中,未立博士傳之,故名。
  唐劉知幾《史通・古今正史》:“至於後漢,孔氏之本遂絕。其有見於經典者,諸儒皆謂之《逸書》。
  宋歐陽修《日本刀歌》:“徐福行時書未焚,《逸書》百篇今尚存。
  章炳麟《訄書・清儒》:“而仁和邵懿辰,為《尚書通義》、《禮經通論》,指《逸書》十六篇、《逸禮》三十九篇為劉歆矯造。
 2.泛指散佚失傳的書籍。
  宋徐積《和路朝奉新居》之九:“都無長物垂空橐,卻有閑房聚逸書
  魯迅《集外集・選本》:“〔《世說新語》〕被清代學者所寶重,自然因為注中多有現今的逸書,但在一般讀者,卻還是為了本文。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逸書】イツショ
 1.漢初伏生が傳へた二十九篇以外の古文尚書。(以下略)
 2.世にあらはれぬ書。散逸した書。(以下略)

《大日本国語辞典》(1915-1919)、《言泉》(1922)、《大辞典》(1934-1936)には「逸書」しかない。


●佚文→逸文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佚文】
 散失的文辭或篇什。
  漢王充《論衡》有《佚文》。
  田北湖《論文章源流》:“大抵術數之學,述自口說,筆削尤多,古意佚文,得其髣彿而已。
  《中國小說史稿》第三章第三節:“這些書在當時頗為流行,現在大都已失傳,佚文散見於古籍,經魯迅先生輯錄編入《古小說鉤沈》中。
【逸文】
 指散失的文章或文字。
  晉郭璞《<注山海經>敘》:“庶幾令逸文不墜於世,奇言不絕於今。
  唐皇甫湜《編年紀傳論》:“必舉其大綱,而簡序事,是以多闕載,多逸文
  清葉廷琯《吹網錄・<史通>削繁序誤》:“蓋《困學紀聞》曾載《莊子》逸文,故潛邱補之也。
  魯迅《中國小說史略》第三篇:“然唐宋人所引逸文,又有與今本《鬻子》頗不類者,則殆真非道家言也。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佚文】イツブン
 1.脫文。逸文に同じ。
 2.論衡の篇名
【逸文】
 1.すぐれた文章。名文。
  〔郭璞、山海經序〕庶幾令逸文不墜於世、奇言不絕于今。
 2.散逸した文字文章。又、書き落した文章。佚文。
  〔皇甫湜、編年紀傳論〕是以多闕載多逸文

《大辞典》(1912)、《大日本国語辞典》(1915-1919)、《言泉》(1922)、《大辞典》(1934-1936)には「逸文」しかない。


●佚遊→逸遊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佚游】
 亦作“佚遊”。
  《論語・季氏》:“樂驕樂,樂佚遊,樂宴樂,損矣。
   何晏集解引王弼曰:“佚遊,出入不知節也。
  《漢書・杜欽傳》:“防奢泰,去佚游
  宋周煇《清波雜志》卷四:“此固知非典語,亦切中後生佚游迷而不返之病。
  《東周列國志》第七十回:“佚遊不返,國虛無備。
  梁啟超《中國改革財政私案・附・八旗生計問題》:“而此項旗民久耽佚游,不解治產,所得恩俸恩餉,旋即蕩盡。
【佚遊】
 見“佚游”。
【逸游】
 見“逸遊”。
【逸遊】
 亦作“逸游”。
  漢韋孟《諷諫》詩:“邦事是廢,逸游是娛。
  《漢書・五行志上》:“天戒若曰:去貴近逸遊不正之臣,將害忠良。
  南朝梁蕭統《鍾山解講》詩:“非曰樂逸遊,意欲識箕潁。
  唐沈既濟《任氏傳》:“崟姻族廣茂,且夙從逸遊,多識美麗。
   遊,一本作“游”。
  金王若虛《臣事實辨》:“古人以家四海為言者多矣,事雖不同,率皆以廓人主之大度而破偏狹之心,而蕭何以之啟奢靡,姚崇以之勸逸游
《漢語大詞典》は用例を並べるだけで意味が書かれていない。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佚游】イツイウ
 氣ままにあそぶこと。佚遊に同じ。
  〔漢書、杜欽傳〕防奢泰、去佚游
  〔晉書、愍懷太子傳論〕耽苑囿之佚游
【佚遊】イツイウ
 氣ままにあそぶこと。漫遊。逸遊。佚游。
  〔論語、季氏〕樂驕樂、樂佚遊
   〔集解〕王肅曰、佚遊、出入不節。
   〔集注〕佚遊、則惰慢、惡聞善。
【逸游】イツイウ
 きままに遊ぶ。逸遊に同じ。
  〔漢書、武五子、廣陵厲王胥傳〕胥壯大好倡樂逸游、力扛鼎。
  〔後漢書、梁冀傳〕逸游自恣。
  〔韋孟、諷諫詩〕邦事是廢、逸游是娛。
【逸遊】イツイウ
 ほしいままに遊ぶ。きままに遊ぶ。樂しみあそぶ。佚遊。
  〔漢書、五行志上〕去貴近逸遊不正之臣、將害忠良。
  〔後漢書、逸民、漢隂老父傳〕今子之君、勞人自縱、逸遊無忌。

《漢語字類》(1869、増補1876)、《広益熟字典》(1874)、《帝国大辞典》(1896)、《日本新辞林》(1897)、《ことばの泉:日本大辞典》(1898)、《大辞典》(1912)には「逸遊」しかない。《大増補漢語解大全》(1874)には「佚遊 ヲゴリアソブ」「逸遊 ナマケテアソブ」とある。《必携熟字集》(1879)には「佚遊 ナマケル」「逸遊 キママニアソブ」とある。《大日本国語辞典》(1915-1919)、《言泉》(1922)、《大辞典》(1934-1936)では「逸遊」「佚遊」が統合されている。


●佚楽→逸楽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佚樂】
 1.悠閑安樂。
  《商君書・算地》:“羞辱勞苦者,民之所惡也;顯榮佚樂者,民之所務也。
  《漢書・李廣傳》:“李將軍極簡易,然虜卒犯之,無以禁;而其士亦佚樂,為之死。
   顏師古注:“‘佚’與‘逸’同。逸樂,謂閑豫也。
  宋蘇轍《北狄論》:“然至於其所以擁護親戚,休養生息,畜牛馬,長子孫,安居佚樂而欲保其首領者,蓋無以異於華人也。
  丁玲《阿毛姑娘》五:“現在她把女人看得一點也不神奇,以為都像她一樣,只有一個觀念,一種為虛榮為圖佚樂生出的無止境的欲望。
 2.指使悠閑安樂。
  《管子・牧民》:“民惡憂勞,我佚樂之;民惡貧賤,我富貴之。
【逸樂】
 閑適安樂。
  《國語・周語中》:“今陳國道路不可知,田在草間,功成而不收,民罷於逸樂,是棄先王之法制也。
  漢王充《論衡・自紀》:“逸樂而欲不放,居貧苦而志不倦。
  宋范成大《館娃宮賦》:“惜也未聞大道,宜逸樂而志荒。
  《剪燈新話・龍堂靈會錄》:“可與共患難,不可與同逸樂
  丁玲《韋護》第三章:“他怠惰了,逸樂了,他對他的信仰,有了不可饒恕的不忠實。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佚樂】イツラク
 あそびたのしむ。逸樂。
  〔列子、說符〕有道者之妻子、皆得佚樂
  〔韓非子、外儲說右下〕有術以御之、身處佚樂之地、又致帝王之功也。
  〔呂覽、長利〕名顯榮、實佚樂
  〔管子、牧民〕民惡憂勞、我佚樂之。
  〔史記、李將軍傳〕不識曰、李廣軍極𥳑易、然虜卒犯之、無以禁也、而其士卒亦佚樂、咸樂爲之死。
【逸樂】イツラク
 遊びたのしむ。
  〔國語・周語中〕民罷於逸樂
  〔晏子、諫、上〕行安𥳑易、身安逸樂
  〔呂覽、觀世〕聞爲有道者妻子、皆得逸樂
  〔史記、伯夷傳〕若至近世、操行不軌、專犯忌諱、而終身逸樂富厚、累世不絕。
  〔司馬相如、難蜀父老文〕始於憂勤、而終於逸樂

《大辞典》(1912)、《大日本国語辞典》(1915-1919)、《大辞典》(1934-1936)には「逸樂」しかない。《言泉》(1922)では「逸樂」「佚樂」が統合されてい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