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/05/30

同音書換15

遺誡→遺戒、誡告→戒告、訓誡→訓戒、教誨→教戒



●遺誡→遺戒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遺誡】
 亦作“遺戒”。
 1.猶遺囑。
  漢王符《潛夫論・述赦》:“昔大司馬吳漢老病將卒,世祖問以遺戒
  《後漢書・祭遵傳》:“臨死遺誡牛車載喪,薄葬洛陽。
  《北史・韓子熙傳》:“卒,遺戒不求贈諡,其子不能遵奉,遂至干謁。
  唐白居易《唐故虢州刺史贈禮部尚書崔公墓志銘》:“公之將終也,遺誡諸子。
  宋羅大經《鶴林玉露》卷一:“且死,遺戒喪車速發。
  參見“遺囑”。
 2.指前人遺下的訓誡。
  漢張衡《歸田賦》:“感老氏之遺誡,將迴駕乎蓬廬。
  《後漢書・明帝紀》:“聖恩遺戒,顧重天下,以元元為首。
  《三國志・魏志・趙王幹傳》:“初封諸侯,訓以恭慎之至言,輔以天下之端士,常稱馬援之遺誡
  《宋史・李繼和傳》:“繼隆罷兵柄,手錄李勣遺戒授繼和,曰:‘吾門不墜者在爾矣。’
【遺戒】
 見“遺誡”。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遺誡】ヰカイ
 後人のためにいましめのことばをのこす。又、そのことば。遺戒。
  〔後漢書、祭遵傳〕臨死遺誡
  〔張衡、歸田賦〕感老氏之遺誡
  〔白居易、唐故虢州刺史贈禮部尚書崔公墓志銘序〕遺誡、諸子。
【遺戒】ヰカイ
 後人にいましめをのこす。又、のこしたいましめ。遺誡に同じ。
  〔後漢書、明帝記〕懼有廢失聖恩遺戒
  〔顏氏家訓、雜藝〕韋仲將遺戒
  〔宋史、李繼和傳〕手錄唐李勣遺戒、授繼和。

「遺戒」の用例
世繼草摘分》(1883)
西加茂郡史談》(1894)
大日本人名辭書》(1896)
乃木將軍のみたる山鹿素行修養訓話》(1912)
《大増補漢語解大全》(1874)に「遺戒 イヒオキ」とあるが「遺誡」はない。《大日本国語辞典》(1915-1919)では「遺誡」と「遺戒」は項目が統合されている。《大辞典》(1934-1936)の「遺誡」の項目には「また遺戒に作る。」とある。


●誡告→戒告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戒告】
 如誡。
  《易・泰》“不戒以孚
   唐孔穎達疏:“不待戒告,而自孚信以從己也。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戒告】カイコク
 訓戒と忠告。又、忠告。
  〔易、泰、不戒以孚、疏〕不待戒告、而自孚信以從己也。

類纂大藏省沿革略志》(1889)
獨逸民法草案理由書》(1889)
凶荒誌》(1893)
日本行政法論》(1895)
《必携熟字集》(1879)、《大日本国語辞典》(1915-1919)、《言泉》(1922)、《大辞典》(1934-1936)に「戒告」はあるが「誡告」はない。


●訓誡→訓戒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訓誡】
 亦作“訓戒”。
  唐白居易《晉謚恭世子議》:“若垂末代以為訓戒,居易懼後之臣子有失大義、守小節者將奔走之,將欲商榷,敢徵義類。
  宋呂陶《明任策上》:“其言皆出於懇誠,而其道各務於訓戒
  清朱之瑜《壽中山風軒八十啟》:“意專矜式乎高深,不謂盛修夫賓主;嘉禮成而訓誡少,惜別易而繼見難。
  清王士禛《池北偶談・談异二・陳百史》:“比至,凡書數百言,皆言家事及訓誡之語。
  葉聖陶《倪煥之》八:“他以為已經把犯罪的部屬交給頭目去訓誡和懲罰,自有頭目負責;自己只有從旁批判那頭目處理得得當不得當的事情了。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訓誡】クンカイ
 をしへいましめる。又、をしへ。いましめ。訓戒。教誡。
  〔玉篇〕訓、誡也。
【訓戒】クンカイ
 訓誡に同じ。

「訓戒」の用例
生計秘訣》(1879)「ミコーベル氏の訓戒
佛國刑法講義》(1881)「之ヲ訓戒スル方法ヲ廢セリ
修身說話》(1887)「王守仁の訓戒
約翰傳註釋》(1888)「此一段には訓戒あり
《漢語字類》(1869、増補1876)、《大増補漢語解大全》(1874)、《必携熟字集》(1879)、《大全早引節用集 : 開化新増》(1880)、《大辞典》(1912)に「訓戒」はあるが「訓誡」はない。《大日本国語辞典》(1915-1919)、《言泉》(1922)、《大辞典》(1934-1936)では「訓戒」と「訓誡」の項目が統合されている。


●教誨→教戒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教誨】 教導,訓誨。
  《書・無逸》:“古之人,猶胥訓告,胥保惠,胥教誨
  唐劉長卿《別李氏女子》詩:“臨歧方教誨,所貴和六姻。
  清昭槤《嘯亭續錄・羅中丞》:“公愛民潔己,蒞官時召父老至,諄諄教誨,至於涕下沾膺。
  魯迅《朝花夕拾・藤野先生》:“他的對於我的熱心的希望,不倦的教誨,小而言之,是為中國……大而言之,是為學術。
【教戒】
 教導和訓戒。
  《吳子・治兵》:“故用兵之法,教戒為先。
  唐薛用弱《集异記補編・趙操》:“屢加教戒,終莫改悔。
  清吳熾昌《客窗閑話續集・黃大王》:“兒隨姑父母舟中,更以弄水為樂,其姑夫屢次教戒,頑梗如故。
【教誡】
 同“教戒”。
  《明史・藺芳傳》:“芳所治事,暮必告母。有不當,輒加教誡
  魯迅《三閑集・在鐘樓上》:“只對於第二點加以猛烈的教誡,大致是說他‘死板’和‘活潑’既然都不贊成,即等於主張女性應該不死不活,那是萬分不對的。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敎誨】ケウクワイ
 をしへる。
  〔書、無逸〕古之人、猶胥訓告、胥保惠、胥敎誨
  〔詩、小雅、小宛〕教誨爾子、式穀似之。
  〔孟子、告子下〕敎亦多術矣、予不屑之敎誨也者、是亦敎誨之而已矣。
  〔國語、周語上〕瞽史教誨。
  〔戰國、趙策〕諒毅曰、敝邑之君有母弟、不能敎誨、以惡大國、請黜之、勿使與政事。
  〔墨子、兼愛下〕有道肆相敎誨
  〔荀子、儒效〕敎誨開導成王。
  〔史記、貨殖傳〕善者因之、其次利道之、其次敎誨之、其次整齊之、最下者與之爭。
【敎戒】ケウカイ
 をしへいましめる。敎誡。訓戒。敎訓。
  〔吳子、治兵〕故用兵之法、敎戒爲先。
  〔漢書、陳萬年傳〕萬年嘗病、召咸敎戒於牀下。
  〔論衡、別通〕父兄在千里之外、且死、遺敎戒之書。
【敎誡】ケウカイ
 をしへる。敎へいましめる。敎訓に同じ。
  〔風俗通、怪神〕孫兒婦女、以次敎誡

「敎戒」の用例
ユーゴー全集》(1921)「死刑囚が傍の敎戒師の言葉に耳を傾けてゐる
《大日本国語辞典》(1915-1919)に「教誨 1.をしふること。教訓。教誡。」とある。

2015/05/25

同音書換14

潰決→壊決、潰敗→壊敗、潰滅→壊滅、潰乱→壊乱

●潰決→壊決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潰決】
 謂大水沖開堤防。亦用以形容情勢混亂。
  宋蘇軾《制科策》:“江河潰決,百川騰溢。
  《明史・朱衡傳》:“乃定議開新河,築堤呂孟湖以防潰決
  清唐甄《潛書・遠諫》:“川流潰決,必問為防之人。
  《“五四”愛國運動資料・上海罷市實錄》:“復有利用機會,暗施策略,利災樂禍之徒,顛倒播弄其間,而于是潰決不可收拾矣。
【壞決】
§I
 倒塌;破敗。
  《隸釋・漢史晨饗孔廟後碑》:“牆垣壤決。
§II
 拆毀、掘開(堤岸或墻垣)。
  《漢書・元后傳》:“五侯初起,曲陽最怒,壞決高都,連竟外杜。
  顏師古注引服虔曰:“壞決高都水入長安。
  漢馬融《圍棋賦》:“厭于食兮,壞決垣墻。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潰決】クワイケツ
 つつみ等がくづれきれる。
  〔蘇軾、御試制科策〕江河潰決、百川騰溢。
【壞決】クワイケツ
 くづれる。やぶれくづれる。潰決。壞崩。壞頽。
  〔馬融、圍碁賦〕厭于食兮、壞決垣牆。

「壞決」の用例
天災地變に關する調査》(1938)「洪水堤防を壞決
《大増補漢語解大全》(1874)、《必携熟字集》(1879)、《大全早引節用集 : 開化新増》(1880)には「壞决 クヅレサケル」とあるが「潰決」はない。


●潰敗→壊敗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潰敗】
 1.失敗;被打垮。
  三國魏阮籍《大人先生傳》:“財匱而賞不供,刑盡而罰不行,乃始有亡國戮君潰敗之禍。
  元王惲《東征》詩:“前徒即倒戈,潰敗如山崩。
  清王夫之《薑齋詩話》卷三:“督使聞之怒甚,嗾悍帥害之,會潰敗不果。
 2.破敗。 
  唐韓愈《送高閑上人序》:“泊與淡相遭,穨墮委靡,潰敗不可收拾,則其於書得無象之然乎?
  宋蘇舜欽《若神栖心堂》詩:“冷灰槁木極潰敗,雖有善跡輒自刪。
【壞敗】
§I
 敗壞;潰敗;衰替。
  漢賈誼《旱雲賦》:“時俗殊而不還兮,恐功久而壞敗
  漢趙曄《吳越春秋・勾踐伐吳外傳》:“暴風疾雨,雷奔電激,飛石揚砂,疾如弓弩,越軍壞敗,杜陵卻退,兵士僵斃,人眾分解,莫能救止。
  清顧炎武《與潘次耕札》:“俗流失,世壞敗……亦安得不欲傳之其人而望後人之昌明其業者乎?
§II
 毀壞;破壞。
  《漢書・元帝紀》:“地震于隴西郡……壞敗豲道縣城郭官寺及民室屋。
  《後漢書・桓帝紀》:“壞敗廬舍,亡失穀食,尤貧者稟,人二斛。
  宋司馬光《上龐樞密論貝州事宜書》:“不乘其眾心危疑未定之際,壞敗其謀,已而日寖久,罪寖深……用力百倍而功不可必也。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潰敗】クワイハイ
 つひえやぶれる。やぶれてばらばらになる。敗頽。潰墜。
  〔李衛公問對、上〕臣觀苻堅載記、曰、秦諸軍皆潰敗
  〔韓愈、送高閑上人序〕委靡潰敗、不可收拾。
  〔王惲、東征詩〕前徒卽倒戈、潰敗如山崩。
【壞敗】クワイハイ
 やぶる。こはす。又、やぶれる。こはれる。壞毀。頽毀。
  〔漢書、元帝紀〕木飾壞敗
  〔新書、俗激〕俗流失、世壞敗矣。
  〔賈誼、旱雲賦〕時俗殊而不還兮、恐功久而壞敗

「壞敗」の用例
立法論綱》(1878)
海外爲替要論》(1896)
釀酒新法》(1894)
《大増補漢語解大全》(1874)、《必携熟字集》(1879)に「壞敗」はあるが「潰敗」はない。


●潰滅→壊滅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潰滅】
 崩潰滅亡。
  魯迅《<二心集>序言》:“只是原先是憎惡這熟識的本階級,毫不可惜它的潰滅
  茅盾《現代的!》:“這是舊世界趨向於潰滅的驚惶失措,手忙脚亂!
【壞滅】
 毀滅;磨滅。
  唐王昌齡《諸官游招隱寺》詩:“金色身壞滅,真如性無主。
  唐白居易《華嚴經社石記》:“吾聞一毛之施,一飯之供,終不壞滅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壞滅】クワイメツ
 こはれほろびる。又、こはしほろぼす。
  〔王昌齡、諸官遊招隱寺詩〕金色身壞滅、眞如性無主。
  〔高啓、賦得眞娘墓送蟾上人之虎丘詩〕色相終壞滅

「壞滅」の用例
社会学》(1884)「壞滅に歸したる
理學沿革史》(1885)「進化ノ理ト壞滅ノ理ト
政法哲学》(1885)「地方自治ノ權壞滅
破唯物論》(1898)「壞滅以後にも物質ありて
《必携熟字集》(1879)、《大日本国語辞典》(1915-1919)、《大辞典》(1934-1936)に「壞滅」はあるが「潰滅」はない。


●潰乱→壊乱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潰亂】
 散亂;昏亂。
  《後漢書・馮衍傳上》:“今海內潰亂,人懷漢德。
  唐高適《東征賦》:“昔天未厭禍,項氏叛渙,解齊歸楚,自蕭擊漢,天地無色,風塵潰亂
  清蒲松齡《聊齋志异・韋公子》:“〔公子〕喚韋娘飲,暗置鴆毒盃中,韋娘纔下咽,潰亂呻嘶,眾集視,則已斃矣。
  魏巍《東方》第六部第十一章:“指導員發下命令,敵人的步兵在六○炮的連續發射中潰亂了。
【壞亂】
§I
 1.敗壞;混亂。
  《禮記・學記》:“雜施而不孫,則壞亂而不脩。
  《後漢書・孔融傳》:“末世陵遲,風化壞亂,政撓其俗,法害其人。
  譚獻《古詩錄序》:“以故文章壞亂,聲音廢闕,好色而淫,怨誹而亂。
 2.猶言變亂。
  晉袁宏《後漢紀・光武帝紀三》:“今長安壞亂,赤眉在郊,王侯搆難,大臣分離。
  宋曾鞏《陳書目錄序》:“而況於壞亂之中,倉皇之際,士之安貧樂義,取捨去就,不為患禍勢利動其心者,亦不絕於其間。
§II
 1.破壞,毀亂。
  《漢書・外戚傳下・中山衛姬》:“壞亂法度,居非其制,稱非其號。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潰亂】クワイラン
 軍に敗れて散りぢりに遁れ去る。
  〔後漢書、馮異傳〕赤眉引還擊弘、弘軍潰亂
【壞亂】クワイラン
 やぶりみだす。そこなふ。又、やぶれみだれる。みだりがはしくなる。
  〔禮、學記〕雜施而不孫、則壞亂而不脩。
  〔漢書、外戚、中山衞姬傳〕壞亂法度、居非其制、稱非其號。
  〔後漢書、孔融傳〕風化壞亂
  〔論衡、對作〕凡論不壞亂、則桓譚之論不起。

「壞亂」の用例
最近世界の外交》(1920)「壞亂前の露軍
西洋最近世史》(1922)「其陣地を壞亂

2015/05/24

同音書換13

決潰→決壊、崩潰→崩壊、倒潰→倒壊、全潰→全壊、半潰→半壊



●決潰→決壊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決潰】
 1.指堤防被水沖破。
  《宋史・河渠志三》:“增堤益防,惴惴恐決,澄沙淤泥,久益高仰,一旦決潰,又復北流。
 2.潰爛流膿。
  宋歐陽修《汝癭答仲儀詩》:“癰瘍暫畜聚,決潰終當涸。
【決壞】
 1.沖決。
  《史記・平準書》:“緣河之郡隄塞河,輒決壞,費不可勝計。
  北魏酈道元《水經注・河水五》:“河水盛溢,泛浸瓠子,金隄決壞
 2.毀壞。
  宋蘇軾《秦始皇論》:“凡所以治天下者,一切出於便利,而不恥於無禮,決壞聖人之藩墻,而以利器示天下。
  宋葉適《終論四》:“勝之之道,盡去吾之弊政,用必死之帥、必死之將、必死之士,決壞二百年糜爛不可通之說,真以必死敵之,則勝矣。

《大漢和字典》
【決潰】ケツクワイ
 堤がきれて水があふれる。又、腐つた物がつぶれる。
  〔歐陽修、汝癭答仲儀詩〕癰瘍暫畜聚、決潰終當涸。
【決壞】ケツクワイ
 隄防などがやぶれ崩れる。又、隄防などを切りくづす。決潰。
  〔史記、平準書〕隄塞河、輒決壞、費不可勝計。
  〔後漢書、鮑昱傳〕郡多陂池、歲歲決壞

「決壞」の用例
大日本農史》(1891)「荒川ノ熊谷堤決壞
大阪府誌》(1903)「堤防決壞
韓国土地農産調査報告》(1907)「雨期ニ決壞
群馬縣佐波郡誌》(1924)「利根吾妻の二川决壞
《大辞典》(1934-1936)では「ケッカイ 決壞・決潰」とあって項目が統合されている。


●崩潰→崩壞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崩潰】
 1.倒塌毀壞。
  漢應劭《風俗通・正失・孝文帝》:“關東二十九山,同日崩潰
  《宋書・劉懷肅傳》:“災水之初,餘杭高堤崩潰,洪流迅激,勢不可量。
  宋蘇轍《過韓許州石淙莊》詩:“傾流勢摧毀,泥土久崩潰
  丁玲《水》:“湯家闕的水,又示着威擴大了它的地盤,沿堤更崩潰了許多地方。
 2.瓦解潰散。
  《後漢書・東夷傳序》:“陳涉起兵,天下崩潰
  《新唐書・逆臣傳下・黃巢》:“克用身決戰,呼聲動天,賊崩潰
  明葉子奇《草木子・克謹》:“九月,明臺兵北行,處處皆望風崩潰,曾無一戰。
  巴金《寒夜》十一:“就在這一刻,他的精神和體力似乎完全崩潰了。
 3.碎裂。
  南朝陳徐陵《為貞陽侯與太尉王僧辯書》:“羌虜無厭,乘此多難,虔劉我南國,蕩覆我西京,奉聞驚號,肝膽崩潰
【崩壞】
 1.塌毀。
  漢枚乘《七發》:“覆虧邱陵,平夷西畔。崩壞陂池,險險戲戲。
  《水滸傳》第十回:“仰面看那草屋時,四下里崩壞了,又被朔風吹撼,搖振得動。
 2.敗壞衰落。
  《漢書・五行志下之上》:“君道崩壞,下亂,百姓將失其所矣。
  唐白居易《與元九書》:“僕常痛詩道崩壞……不量才力,欲扶起之。
  宋蘇軾《與封守朱朝清書》:“新說方熾,古學崩壞,言之傷心。
  魯迅《三閑集・現今的新文學的概觀》:“舊社會將近崩壞之際,是常常會有近似帶革命性的文學作品出現的,然而其實並非真的革命文學。

《大漢和字典》
【崩潰】ホウクワイ
 くづれつひえる。くづれやぶれる。頽潰。崩壞。
  〔後漢書、東夷傳〕陳涉起兵、天下崩潰
  〔資治通鑑、晉紀〕(孝武帝、太元八年)秦步騎崩潰、爭赴淮水。
【崩壞】ホウクワイ
 くづれやぶれる。崩潰。
  〔漢書、五行志下之上〕君道崩壞下亂、百姓將失其所矣。
  〔論衡、說日〕樓臺崩壞
  〔枚乘、七發〕崩壞陂池。

「崩壞」の用例
民法正義》(1890)「建物朽敗シテ崩壞スル
凶荒誌》(1893)「山崖ノ崩壞
科学と佛教の調和》(1893)「固体ニ變シ遂ニ全ク崩壞シテ
新しき科学》(1919)「元素ノ崩壞ト變質
《必携熟字集》(1879)に
崩潰 クヅルヽ
崩壞 クヅルヽ
とある。
《大辞典》(1934-1936)では「ホーカイ 崩壞・崩潰」とあって項目が統合されている。


●倒潰→倒壞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倒潰】
 倒塌崩潰。
  郭沫若《創造十年續篇》四:“永安公司和先施公司的兩座高塔就像在動搖,就像幾時要向那人濤中倒潰下來的光景。
  韓少功《洪峰》:“高臺子是一個最危險的地段,據說堤身已經下跌,內移,幾乎要倒潰
【倒壞】
 倒塌崩壞。
  清黃六鴻《福惠全書・蒞任・詳文贅說》:“復有四年之奇荒,七年之地震……屋舍盡皆倒壞,男婦壓死萬餘。

《大漢和字典》
【倒壞】タウクワイ
 たふれこはれる。
  〔福惠全書、蒞任部、詳文贅說〕屋舍盡皆倒壞

「倒壞」の用例
巡回日記》(1889)「地震ノ爲ニ倒壞
明治青年思想変遷史》(1912)「幕府倒壞の方便としての尊王攘夷論
工場法論》(1917)「震災ノ際容易ニ倒壞
戦後の欧米漫遊記》(1920)「露國の倒壞したる今日


●全潰→全壊
「全壞」の用例
佛安關係始末》(1888)「第三砲臺ノ如キハ殆ト全壞
近時外交史》(1898)「國境保壘の全壞
國譯漢文大成》(1924)「全壞を崩と曰ふ
和歌山史要》(1939)「住家の全壞


●半潰→半壊
「半壞」の用例
最新大日本地理集成》(1916)「人家全壞一千半壞三千
花袋全集》(1924)「門の袖なども半壞れてゐた
支那風俗の話》(1927)「半壞の縱に二つに割れた城壁
高砂族調査書》(1938)「山地崩壞し蕃屋倒潰12戶半壞8戶
《大辞典》(1934-1936)では「ハンカイ 半潰・半壞」とあって項目が統合されている。

2015/05/23

同音書換12

萎縮→委縮、義捐→義援、掩護→援護、敷衍→敷延



●萎縮→委縮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萎縮】
 1.草木枯萎。
  陳祖芬《祖國高於一切》:“她變得像一朵萎縮了的花。
 2.指物體乾枯或體積變小、變形。
  曹禺《王昭君》第二幕:“他的華麗的服飾和他萎縮的外形極不相襯。
  沙汀《困獸記》十六:“而他一分鐘前的昂奮的氣勢,也如突然吃了一針的氣泡一樣,一下子萎縮了。
  杜鵬程《保衛延安》第二章七:“她嚇得心裏絞痛,身體像在萎縮
 3.萎靡。
  曹禺《雷雨》第一幕:“她的父親--魯貴--約莫四十多歲的樣子,神氣萎縮
 4.衰退。
  魯迅《花邊文學‧“徹底”的底子》:“弄文藝的人,如果遇見這樣的大人物而不能撕掉他的鬼臉,那麼,文藝不但不會前進,並且只會萎縮,終於被他消滅的。
  范文瀾《中國近代史》第一章第四節:“自土煙盛行,價廉易得,煙毒侵入貧民層,生產力的萎縮和破壞更不堪設想。
 5.畏縮。
  老舍《四世同堂》二六:“假若他們也都像他的祖父那樣萎縮,或者像他自己這樣前怕狼後怕虎的不敢勇往直前,豈不就是表示着民族的血已經涸竭衰老了麼?
  茹志鵑《在果樹園裏》:“這時,我才發現她沒有一般童養媳那種萎縮模樣。
【委】
 15.通“萎”。委頓,衰敗。
  《周禮・考工記・梓人》:“爪不深,目不出,鱗之而不足,則必穨而如矣。
  南朝齊謝朓《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》詩:“常恐鷹隼擊,時菊嚴霜。
  唐司空曙《秋思呈尹值裴說》詩:“晝景紅葉,月華銷綠苔。
  明何景明《〈武功縣志〉序》:“人才則由實而虛,文教則由振而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萎縮】ヰシュク
 なえちぢまる。衰へる。

「委縮」の用例
1884年《外交志稿
1891年《教授之正誤
1893年《闇黒亞弗利加


●義捐→義援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義捐】
 為資助公益事業而捐獻的財物。
  鄭觀應《盛世危言・旱潦》:“每次公私賑款,輒至數百餘萬,皆出於度支正項,或南中義捐
  孫中山《檀香山興中會章程》:“凡入會之人,每名捐會底銀五元。另有義捐,以助經費。
  郭沫若《黑貓》七:“還有一半是商會的義捐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義捐】ギエン
 義のためにする寄附。

「義援」の用例
1923年《東京大地震記》「政府の救護民間特志家の義援


●掩護→援護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掩護】
 1.保護起來不使人知;庇護。
   元紀君祥《趙氏孤兒》第一摺:“子共母不能完聚,纔分娩一命歸陰,着程嬰將他掩護,久以後長立成人,與趙家看守墳墓。
   清歸有光《與曾省吾參政書》:“僕非敢緣舊識,求門下有所掩護也。
   郭沫若《洪波曲》第十章一:“漢口市區,因為有租界和敵產的掩護,始終不曾被炸。
 2.指袒護。
   柳青《創業史》第一部第八章:“‘你又來了!人家割竹子掙下錢,不還咱嗎?’老婆掩護兒子說。
 3.遮蓋。
   清蒲松齡《聊齋志异‧孝子》:“母創尋愈。周每掩護割處,即妻子亦不知也。
 4.對敵采取警戒、牽制、壓制等手段,保障己方部隊或人員行動安全。
   陳其通《萬水千山》第一幕:“小岳:‘上級命令你們營,一定要死打硬拼,守住渡口,掩護大部隊過江,去和二、六軍團會合。’
   魏巍《東方》第四部第十五章:“我們的任務,就是在這裏堅決阻住敵人,來掩護他們安全轉移。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掩護】エンゴ
 おほひ守る。敵が攻めて來るのを遮り味方を掩つて護る。又、味方の行動または目的を、敵の攻撃から護る。
【援護】エンゴ
 たすけまもる。すくひまもる。

「援護」の用例
1888年《佛安關係始末》「佛の援護
1895年《凱旋紀念帖》「第二軍を援護
1896年《海上權力史論》「自然の成長を援護
1899年《廣島臨戰地日誌》「第二軍を援護


●敷衍→敷延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敷衍】
 1.散布蔓延;傳播。
  《文選・張衡<西京賦>》:“篠簜敷衍,編町成篁。
   薛綜注:“敷,布也。衍,蔓也。
   呂延濟注:“言竹生舒布蔓延。
  《舊唐書・代宗紀贊》:“掃除沴氣,敷衍德音。
 2.鋪陳發揮。
  《宋史・范沖傳》:“上雅好《左氏春秋》,命沖與朱震專講。沖敷衍經旨,因以規諷,上未嘗不稱善。
  《三寶太監西洋記》第一回:“如來微開喜口,敷衍大法,宣暢正果。
  清王韜《淞隱漫錄・諸曉屏》:“生素未習此,略為循章敷衍
 3.表面應酬,虛與應付。
  《蕩寇志》第七七回:“他這般舉止,明是唱籌量沙之計,敷衍着高俅,得空便高飛遠走。
  《官場現形記》第四七回:“諸位老兄在官場上歷練久了,敷衍的本事是第一等。
  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五回:“他還同我胡纏不了,好容易才把他敷衍走了。
 4.勉強維持。
  《紅樓夢》第一一○回:“鳳姐這日竟支撐不住,也無方法,只得用盡心力,甚至咽喉嚷破敷衍過了半日。
【敷演】
 1.陳述而加以發揮。
  《三國志・魏志・高堂隆傳》:“於是敷演舊章,奏而改焉。
  《五燈會元・馬祖一禪師法嗣・汾州無業國師》:“二十受具戒於襄州幽律師,習《四分律疏》,纔終,便能敷演
  《快心編》第一回:“看官,且等我從頭敷演得去,自有可觀之處。
 2.表演。
  《水滸傳》第五五回:“高太尉帶領眾人,都往御教場中,敷演武藝。
  《水滸傳》第五七回:“徐寧將正法一路路敷演,教眾頭領看。
【布演】
 排列推演。
  三國魏阮籍《通易論》:“庖羲氏布演六十四卦之變。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敷衍】フエン
 1.しきひろげる。おしひろめる。敷暢。
  〔張衡、西京賦〕篠簜敷衍、編町成篁。
   〔注〕綜曰、敷、布也、衍、蔓也。
  〔舊唐書、代宗紀贊〕埽除沴氣、敷衍德音。
 2.意味や義理をひきのばして他方面に及ぼす。敷演。
  〔宋史、儒林五、范沖傳〕上雅好左氏春秋、命沖與朱震專講、沖敷衍經旨、因以規諷。
 3.イ、苟且に付す。ごまかす。お茶を濁す。眞面目でない。ロ、融通する。
【敷演】フエン
 しきのべる。敷衍。
  〔魏志、高堂隆傳〕於是敷演舊章、奏而改焉。
  〔吳志、胡綜傳〕敷演皇極、流化萬里。
  〔成公綏、天地賦序〕賦者貴能分理賦物、敷演無方。
【布衍】フエン
 のべひろめる。おしひろめる。敷衍の1に同じ。
【布演】フエン
 しきのべる。ひろめる。敷演。
  〔阮籍、通易論〕庖羲氏布演六十四卦之變。

「敷延」の用例
1879年《必携熟字集
1884年《ロエスレル氏起稿商法草案
1890年《佛國議院典
1896年《生物始源 : 一名種源論
1897年《先秦文學 : 支那文學史稿

同音書換11

臆説→憶説、臆測→憶測、臆断→憶断、臆病→憶病


●臆説→憶説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臆說】
 1.只憑個人想象的說法。
  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・歸心》:“何故信凡人之臆說,迷大聖之妙旨。
  唐劉知幾《史通・曲筆》:“用舍由乎臆說,威福行乎筆端,斯乃作者之醜行,人倫所同疾也。
  宋葉適《故樞密參政汪公墓志銘》:“詔有司,凡私意臆說盡黜之。
  清徐士鑾《宋艷・奇异》:“余不喜駮證古人,好逞臆說
  郁達夫《臨平登山記》:“這是從風景上來說的話,與什麼臨平湖塞則天下治,湖開則天下亂等倒果為因的妄揣臆說,卻不一樣。
  王力《中國語言學史》第一章第二節:“這樣就讓曲解古書的人們能利用這一材料來助成臆說
 2.主觀地毫無根據地敘說。
  南朝宋裴駰《<史記集解>序》:“未詳則闕,弗敢臆說
  唐孫樵《與友人論文書》:“其所聞者,如前所述,豈樵所能臆說乎?
  宋曹士冕《法帖譜系・蜀本》:“既不知所出,未敢臆說
  明徐渭《又奉師季先生書》:“而事跡已亡,典故無考,彼為臆說,而我亦未嘗身經者,則姑闕其疑耳。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臆說】オクセツ
 しつかりした證のない、あて推量の議論。
  〔顏氏家訓、歸心〕何故信凡人之臆說、迷大聖人之妙旨。
  〔富弼、辨邪正論〕臣前所援據、特一二而已、但且欲證臣狂瞽、非臆說焉。

「憶說」の用例
1883年《論事矩》「憶說三段論法
1888年《國法汎論》「後世史家ノ憶說
1890年《歲計豫算論》「憶說ニ止マリ
1898年《論理撮要》「憶說ノ證明」「事實ト憶說
1898年《認識論》「科學上の憶說


●臆測→憶測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億測】
 猶億度。
  《後漢書・李通傳論》:“夫天道性命,聖人難言之,況乃億測微隱,猖狂無妄之福,汙滅親宗,以觖一切之功哉!
  《新唐書・安祿山傳》:“及長,忮忍多智,善億測人情,通六蕃語,為互市郎。
【臆測】
 1.主觀地推測。
  清陳廷焯《白雨齋詞話》卷六:“《風詩》三百,用意各有所在,仁者見之謂之仁,智者見之謂之智,故能感發人之性情。後人強事臆測,繫以比、興、賦之名,而詩義轉晦。
  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十三:“二臣皆身歷戎行,曉洞賊情,故動中窾會,非書生臆測所及。
  《“五四”愛國運動資料・學生終止罷課之宣言》:“外界不察,妄肆臆測,或謂排外,或謂熱中。
  魯迅《墳・文化偏至論》:“若夫影響,則眇眇來世,臆測殊難。
 2.主觀的測度。
  劉復《<四聲實驗錄>序贅》:“最要緊的是求之於科學的實驗,而不求之於一二人的臆測
  魯迅《<朝花夕拾>後記》:“這不過是我一時的臆測,此外也並無什麼堅實的憑證。
  夏衍《觀劇偶感》:“我沒有眼福看到這個劇本的上演,所以我的臆測只根據了散在滬港各報的批評。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億測】オクソク
 おしはかる。おもひはかる。推量。億度。
  〔後漢書、李通傳論〕況乃億測微隱、猖狂無妄之福、汗滅親宗、以觖一切之功乎。
【臆測】オクソク
 一人の私意で推しはかる。自分の考へでおしはかる。臆度。

1903年《漢和大字典》は「億測」のみ。1923年《字源》は「億測」「臆測」ともにあるが両方とも後漢書が典拠。
1915年《大日本国語辞典》、1921年《言泉》、1934年《大辞典》等の国語辞典は「億測」「臆測」を一緒に掲げる。
「憶測」の用例
1890年《科學之原理》「之を憶測
1891年《春迺家漫筆》「想像憶測する
1892年《財政通論》「算出スル人ノ憶測


●臆断→憶断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臆斷】
 1.憑臆測而下的決斷。
  晉葛洪《抱樸子・微旨》:“世人信其臆斷,仗其短見,自謂所度,事無差錯。
  《梁書・文學傳上・庾肩吾》:“故胸馳臆斷之侶,好名忘實之類,方分肉於仁獸,逞郤克於邯鄲,入鮑忘臭,效尤致禍。
  宋張世南《游宦紀聞》卷七:“世南嘗以語士大夫間,有云恐出臆斷
  清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・灤陽消夏錄一》:“漢儒或執舊文,過于信傳;宋儒或憑臆斷,勇于改經。
  王力《中國語言學史・全書的結論》:“有些觀點是錯誤的,最突出的是從打破文字的束縛走到另一個極端,輕視文字的社會性,常常歪曲文字所表達的概念,來迎合自己的主觀臆斷
 2.主觀地判斷。
  晉葛洪《抱樸子・明本》:“而管窺諸生,臆斷瞽說。
  唐歐陽詹《懷州應宏詞試片言折獄論》:“豈無獨見而可臆斷
  宋蘇軾《石鐘山記》:“事不目見耳聞,而臆斷其有無,可乎?
  清采蘅子《蟲鳴漫錄》卷一:“未可以《春秋》內所無者,臆斷為無其事也。
  許杰《蟻蛭》:“我們的工作成績,究竟有了什麼結果,自己也不敢臆斷
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臆斷】オクダン
 一人の私意で決斷すること。臆決。
  〔抱樸子、微旨〕世人信其臆斷、仗其短見。
  〔梁書、文學上、庾肩吾傳〕胸馳臆斷之侶、好名忘實之類。
  〔蘇軾、石鐘山記〕事不目見耳聞、而臆斷其有無可乎。
【億斷】オクダン
 己の心で推し計り、決斷する。億は一に臆に作る。臆斷に同じ。

「憶斷」の用例
1889年《提摩太前後書・提多書・腓利門書註釋》「能力に非ずと憶斷
1892年《蠶絲貿易攺良私議》「使用ニ適セザルモノト憶斷
1897年《連俳小史》「憶斷を以てし、


●臆病→憶病
《大漢和辞典》
【臆病】オクビヤウ
 勇氣がない。小膽。

「憶病」の用例
1880年《童蒙教草》「憶病ノ餘リ
1887年《政海の燈台》「人を憶病ならしむる
1887年《北極旅行 : 万里絶堂》「憶病
1896年《桐一葉》「卑怯憶病


《漢語大詞典》
【憶】
 1.思念;想念。(以下略)
 2.記住;不忘。(以下略)
 3.回憶。(以下略)
 4.臆度。(以下略)
  《論語・先進》:“賜不受命,而貨殖焉,則屢中。
   皇侃義疏引王弼曰:“憶,憶度也。”今本《論語》作“”。
   阮元校勘記:“皇本、高麗本‘億’作‘憶’。按億、憶皆‘意’之俗字。
 5.用同“抑”。抑鬱;抑制。(以下略)